3月4日,在學雷鋒紀念日來臨之際,林州市供電公司組織青年志愿服務隊深入太行山區(qū),走訪曾參與紅旗渠建設的趙紫竹、賈寶財兩位修渠老人,通過聆聽奮斗故事、檢修供電線路等實際行動,讓紅色基因在新時代煥發(fā)光芒。
在80歲高齡的趙紫竹老人家中,墻上褪色的紅旗渠風景圖將時光追溯至1960年。作為紅旗渠"鳳凰雙展翅"(一名女子,雙手工作,各自握著一個鋤頭,供四人同時掄錘)中的女主角,老人仔細端詳這照片陷入回憶:"當年為趕工期,拼進度,每個人都用盡全力,姑娘自然也不能拖后腿!"年輕時,"寧肯苦干換甘泉,不愿苦熬度荒年"的誓言依然清晰。
走進賈寶財老人家,81歲的老人賈保才為志愿者講述智慧攻堅小故事:"為提高取水效率,大伙兒用水布袋挑水,相較鐵桶,水布袋有兩個特點,一是重量輕,二是立不住。這樣既能減輕負重,還能減少中途休息時間。靠著這些‘創(chuàng)新’,我們隊多次被表揚。"老人布滿老繭的雙手,印證著"劈開太行山,漳河穿山來"的壯闊史詩。
青年員工們邊聆聽邊為老人檢修室內線路,講解安全用電小知識。"聽到老人故事,更深刻體會到紅旗渠精神就是‘幸福都是奮斗出來的’生動注解。"國網(wǎng)林州市供電公司團委書記張瀾表示,此次活動特別將服務對象聚焦修渠前輩,既是用專業(yè)所長反哺建設者,更是要讓青年員工在沉浸式教育中傳承精神火種。
據(jù)悉,該公司已連續(xù)2年開展系列行動,將紅色教育融入線路巡檢、應急搶修等日常工作。正如志愿服務隊離開時,趙紫竹老人握著年輕人的手說:"你們今天來檢修電路,就像我們當年修水渠,都是為了讓老百姓過上好日子。"
新時代電力人以實際行動詮釋著:雷鋒精神與紅旗渠精神,正在為民服務的具體實踐中薪火相傳。(賈曉鵬)
評論